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)朝廷批準從鳳縣、褒城縣分地設立留壩廳,規制高于縣、隸屬漢中府,三十多年沒有城墻。直到嘉慶四年(1799)發生慘案,筑城才提上議事日程。這年四月二十二日白蓮教軍張漢潮部突襲留壩,同知齊默慎等奮起抵抗被殺,辦公房屋亦被毀。后朝廷撥款,于嘉慶五年(1800)有新任同知龍萬育選定廳址修筑土城,留壩民眾稱為舊城,在今留壩中學一帶。由于所用夯土含沙量太大,粘結性差且不耐雨水滲泡,留壩四周皆山,每年夏秋易發山洪,幾年時間土城墻即大部垮塌。十三年(1808)朝廷撥款重新選址筑城,由時任同知任奎光負責此項工程。
留壩舊廳城 任奎光(?——1814),字星珠,江蘇荊溪(今宜興市)人,嘉慶十年(1805)從平利縣知縣升任留壩廳同知。任同知一到任就上報修城事宜,"余十年蒞茲土,覽其疆圉,親見漢中為山南要郡,留壩尤為漢中咽喉之地,捍衛南北,與府郡相表里,實有犄角之形,犬牙相制之勢,一日無城,則居民一日不得安,旋城旋圮,則居民仍不得安。
以嶺南捍衛而繕修未備,何以固吾圉也?愛諗與眾相度土宜,請更立城,移建于大坪嶺(今留壩縣城東太平山)。嶺處高阜,西南一帶平衍,東北傍山,兩岸環抱如外郛,天然位置"(《新建留壩城垣記》)。任公到留壩任后,除處理公務外,專門多次實地踏勘,選擇新城地址,他給上司專門報告,誠懇陳情,申請另擇新地筑修磚城,以保長久安全。任同知報告中所表述并非虛言,清嘉慶漢中知府嚴如熤修編的《漢中府志》這樣記載:"留壩廳北阻柴關,南臨武曲。山蟠紫柏,水繞烏龍??卮冎疀_衢,為梁洋之門戶。"留壩地處要沖,"面巴蜀而背秦川",控褒斜、扼陳倉、通隴右,諸葛亮當年曾在此山中屯兵用以攻防,實為南北咽喉、川陜屏障。從《漢中府志》記載看留壩同知職責"職撫民。三十九年,改設總捕水利同知,兼理柴關、鳳嶺驛務。"其重要性清晰可見。任同知的報告引起了上司重視。
十一年(1806),陜西巡撫方維甸親到留壩實地踏勘,認同了留壩廳和漢中府向上呈報的筑城申請,隨后以經略德楞泰(清代名將,當時率軍轉戰川陜楚與白蓮教軍作戰)、陜西巡撫方維甸二人名義給朝廷呈報了修筑留壩磚城的上奏,稱:"留壩廳城土性夾沙,秋間多淋塌。該處現有歸并兵丁舊堡,地勢逼窄,自應移建磚城,以垂永久......"。工部復查后報皇帝審批,下詔批準筑城,指定由同知任奎光負責承建。任公認真履職,精心設計和著力檢查督促,磚城工程順利進展,十六年(1811)四月竣工。同年冬,陜西巡撫董教增在漢中知府、修城專家嚴如熤陪同下,對新城工程進行了驗收,《漢中府志》記載如下:"嘉慶四年,公廨毀于匪,筑土堡,旋即傾圮。
十一年巡撫方維甸親勘廳治之北太平山,形勢頗壯,奏建廳治。同知任奎光承修,周圍三百四十三丈九尺,內土外磚,堞墻、排墻、女墻、海墁,均用磚砌。高二丈二尺,底寬二丈二尺,頂闊一丈二尺,南北門臺城樓二座,東城卡臺一座,馬道二座。經始于十三年,至十六年工竣,巡撫董教增驗收。"為加強防守兵匪功能,修垛口五百二十五堵,炮臺三座,角臺兩座,馬道四座,水簸箕(排雨水用)三十道,水洞四等,總計用國庫白銀八萬九千余兩。隨后,任公又相繼修建了倉庫、監獄、司獄署等。在城外還修建了南北壇場、文昌閣、學校、孔廟等。
留壩老街石板路 為什么要這樣詳細介紹筑城事項呢?因為,在留壩廳修磚城作用意義非比尋常。史書載,留壩從建廳到磚城修好,四十年中遭兵匪襲擾數十次,有三位同知和吏員數十人在抵御中被殺,數百戶鄉人生靈涂炭,在漢中各廳、州、縣治所陷落次數為最甚。另外,當時留壩廳駐兵馬也屬較多,有游擊(秩從三品)、守備各一名,千總二名,把總、外委各三名,馬步軍士六百名(《留壩廳志》)。但沒有城池作為防守依托,兵匪呼嘯襲來,軍民往往損失慘重。沒有堅城,安全確實難以保障,當然是留壩廳的頭等大事。 有城就有市。城池中很快有街有市,街道青石鋪道,商鋪林立,作坊齊備,客棧醒目,街市貿易興旺,廟祠香火鼎盛,南北行旅川流,廳城商業繁榮,"誠為云棧第一重鎮矣。"人口漸稠,街市迤邐,白日人聲沸騰,夜晚燈火萬家,"居民交相額首稱慶,以為自此始皆獲有安土也"。
留壩老街的老房 任公不僅留壩修城居功至偉,追溯他在平利任知縣時修縣城城墻等,也是載入史冊、可圈可點。當時白蓮教起義如火如荼,川、陜、楚三川邊界是主戰場,位于陜楚交界的平利縣正處于前線位置。經略大臣、名將額勒登保率大軍與白蓮教軍作戰,見原平利縣城"偏窄低洼,無險可憑",老縣城城墻屢被河水沖塌,遂于嘉慶七年(1802)向朝廷奏請移縣址于白土營(即今城),此城地勢較高,又處三省要沖、交通樞紐,朝廷批準另筑新城。嘉慶八年(1803),由任奎光知縣負責規劃并施工,他在舊關堡的舊基上修筑,《平利縣志》記載,任奎光設計開工修筑的城墻總周長五百四十八丈五尺(清代一尺為32厘米),東、西、南為三門,南城墻外加筑套城。東西主街道總長二百四十五丈六尺,南北街道總長二百六十二丈五尺。城墻上有大炮臺三座,南門對外修兵營馬廄等,能客納八百兵丁及馬匹等。后任公升任留壩廳同知,由繼任知縣石珩接手修筑竣工。
平利縣的老城墻 石珩是江蘇如皋人,大書法家,他與漢中也有緣分,任洋縣知縣時曾手書蘇東坡與文同唱和詩《洋州園池三十首》,碑刻現存洋縣文化館。后升任定遠廳同知時,曾手書刻碑"漢定遠侯班仲升食邑",碑石現立于鎮巴縣城班侯園。 任奎光在留壩所辦修磚城、建官署等,都是奠定基礎、開創局面、以利長遠的事情?!稘h中府志》多處予以肯定,如"同知任奎光領項營繕,規制閎敝,署西花廳,皇華往來,可作公館。十六年工竣。""按:留壩文武衙署、兵房,均同知任奎光繕造完竣。"
今天的平利縣城 舊時非常注重祭祀,以教化風氣、培養善德、規范人們言行?!稘h中府志》記載留壩廳的"社稷壇,北門外里許;風云雷雨山川壇,北門里外許;文昌廟;先農壇,廳東南,正殿三間,耳房二間,周圍垣墻一道;關帝廟;厲壇,北門外;城隍廟,南門外舊城內;昭忠祠,北門外,祀同知齊默慎、司獄黃定一、江口營守備田德、廩生羅浮鳳、附生羅克選,均于嘉慶四、五、十一等年先后殉難。以上各壇廟,于嘉慶十四年,同知任奎光詳情修建。" 留壩設廳和建筑磚城,還有一個重要因素,就是地處國家連接南北、呼應東西的交通大動脈須從此過。自古以來穿越秦嶺的四條棧道,兩條即褒斜棧道、陳倉棧道須經留壩。八十多年前川陜公路亦從此過。史書記載,自宋以后,翻越秦嶺的國家通衢大道主是經過留壩,其重要性都是國家層面的。庚子臘月十五,為寫此文我往留壩實地察看和尋找資料,專門在武休關處看了南宋吳階大敗金兵的古戰場,還有八十多年前川陜公路上四十四米長的鋼架橋。只見青山環抱、二水奔流,雄關依舊、氣勢不凡。當年二十多歲工程師張佐周建造的石墩鋼架橋靜臥武關河上,漢中公路局在橋頭立了"老橋遺址文化長廊"石牌坊,兩邊石柱上鐫刻著著名作家、文史專家王蓬撰聯"褒水漣漪,足證南北通衢千年巨變;秦嶺巍峨,長憶明修暗度一騎紅塵"。寫景寓意,令人思接千載。
任奎光在留壩任同知長達九年,他性情淡泊,生活儉樸,清正廉潔,勤于政事,注重實干,待人和善,親近百姓,與民眾相處融洽,老百姓稱呼任公為"任婆婆"。
任公在留壩任職期間,興建學校,倡導百姓子弟上學受教育,廳境學風漸盛。還建義倉,為饑荒年周濟百姓,提供糧食度過難關。任公為辦好上述公益之事及賑濟災民等,多次捐款襄助。任公恪盡職守、勇于承擔,險事難事挺身上前。留壩廳處秦嶺南麓重要關隘,常遭兵匪襲擾,老百姓屢受摧殘。
任公安置流民,嚴密保甲,農閑時組織軍事訓練,寓兵于民。每遇兵匪來臨,任公都親帶兵勇民團前去抵御,多次上陣對壘沖殺。十九年(1814)岐山三才峽伐木場工人起義軍龔貴率部襲留壩棗木欄一帶,任公聞警后即帶隊前去堵御,對壘打仗達四十天,終于打退龔貴所部,迫使其改道而行?!读魤螐d志》記:"十九年正月,三才峽廂匪擾及棗木欄,奎光率民勇堵御四十日,賊不敢犯。"
留壩縣城 任奎光在任上鞠躬盡瘁,積勞成疾,棗木欄打仗后不久病逝于同知任上,"死之日,里巷婦孺無不為之嚎啕。民為之塑像,立祠于舊城。道光初,同知呂朝選以居民雜處,移于城隍殿側"(《留壩廳志·官師傳》)
留壩紫柏山天坦 我想,留壩街市古而有之,據史料記,夏商即有居民,可能也是古棧道驛站形成的歷史遺存??h志載元二年(1337)十二月"丙子,命興元府鳳州留壩鎮¨¨¨",雖設廳只二百多年,但形成街鎮恐在千年以上。今天人們所稱老街,可能形成很早了,在任奎光筑磚城后又逐漸發展。庚子冬日,我夫婦和友人慕名到老街參觀體味。步行走通后,我估計老街長約千米,道寬四米許,順山根蜿蜒座落。道旁房屋建筑風格薈萃秦風蜀韻,"既四川又關中",兼容混雜,鱗次櫛比,明椽明柱、青瓦磚脊,石條滿街、商鋪林立,錯落有致、特點各具、燈籠火紅、商市迤邐......
留壩的棧道 我們的熟人、留壩縣文旅局副局長楊丹給我們當了向導。她說留壩的好多人都知道清朝有個好官叫任婆婆,修磚城、修道路、建老街等,做了許多好事,老廳城、老街不僅是留壩歷史積淀的實物,留壩人對這些都還有割舍不斷的感情。楊丹還介紹留壩縣實施全域旅游戰略,老街也是其中項目之一修舊如舊得以完成,留壩縣四個旅游規劃獲得國家旅游局肯定,成為全國首個通過國家旅游局評審的縣級規劃,定為陜西省首批旅游示范試點縣?,F在,留壩獲得中國縣域旅游之星、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等多個"國字頭"殊榮。我們看到今天的留壩,都感到由衷的高興!我想,當年任同知在此九年,肯定多次行走于老街,多次謀劃過留壩的發展,但今天的留壩現狀,肯定是他沒有想到但會為之高興的!
秋天的留壩 我們還在留壩文史專家、縣政協秘書長楊虎祺的引導下,專門走上舊廳城遺址瞻觀體味。沿著太平山蜿蜒而上,只見舊城巍然峙立,氣勢雄壯。我們走上西南方保存較好的城墻,踩著高低錯落的石塊、舊磚前行,城墻依山就勢、宛如游龍,還有一個經過維修的角樓視線極好,縣城全貌盡收眼底。我眼看手摸,當年城墻內側糯米湯、白灰、沙土摻和的粘合土至今仍很牢固,可見工程之精細講究,值得我們學習借鑒。廳城建好,為保護民眾安全和全國南北通道之暢通,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任同知功莫大焉!
留壩中學女足代表陜西在全國中學足球賽奪冠 我站在太平山廳城之上,想起二百年前的任奎光同知,從魚米之鄉江南富庶之地來到陜南秦嶺深處,傾心為民、勤于政事,殫精竭力、鞠躬盡瘁,其人品、情懷、政績實在難能可貴,值得我們敬仰、追念和學習。放眼太平山下陽光照耀著的新縣城,大路小街、車流不息,高街林立、五彩繽紛。前人不易、來者當知;山城留壩、舊貌新顏,絢麗前景、可待可期!
參考書目: 《漢中府志》; 《留壩廳志》; 《平利縣志》; (《留壩文史》第七輯.商稚東文)
作者在武關河舊鋼橋前 作者簡介:李振峰,大學文化,漢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漢臺區作協顧問,近年來在各級媒體發表文章百余篇(次),其中省級報紙專版30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