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敏故居 (文/李振峰)清代西鄉縣察院街上有一戶李姓人家,明成化年間由西安府三原縣李家橋遷來,勤勞創業、儉樸度日,耕讀傳家、儒而不士,漸為殷實之家和當地望族。乾隆時期,李家五世祖呈蘭公因高壽(享年96歲)且品行端正,赴京參加了皇宮“千叟宴”,逝世后朝廷追封為八品壽官并賜《鶴侶松朋》匾額,此為李家世代榮耀。嘉慶二十二年(1817)李家十三祖清禧公的三兒子出生,起名李文敏,字少頫、號捷峰(本文稱捷峰公)。誰也想不到,三十四年后捷峰公考中進士走上仕途,成為晚清漢中府從政人士中品職最高、影響最大的封疆大吏——江西巡撫。時至今日,西鄉縣城許多人還保留著對李文敏的尊稱——李大人。 李家雖為平民,但一貫尊崇孔孟、注重教育,童年捷峰公的夜晚,母親陳氏紡線織布,他在燈下或讀或寫,這是李氏家譜記載的場景。捷峰公后來在家譜中寫道:“文敏萬不敢仰希前哲,顧念余族西遷以來,家世清貧……”十五歲時母親去世,他“顏色寢食動循古制,人嘆其有至性”(墓志銘),他的勤奮好學和優良品行在縣城廣受贊許,“縣令許漸菴命入署讀書,視如子弟”(墓志銘)。后入《關中書院》學習,道光丙午(1846)鄉試中舉人,之后任城固《樂城書院》山長。咸豐壬子(1852)考中進士,授禮部主事,他勤勉公事,頗受上司器重。1857年派赴沈陽參與建修皇家北陵工程事務,期間沙俄入侵東北,又奉命參加山海關防營襄辦文案、后又奉旨承辦漢南團練。“公在京素著勤勞,輔主事升員外郎再升郎中掌祠祭司印”(墓志銘)。由于他為人穩重,朝中無瓜葛背景,加上工作負責,公事勤勉,能力較強,與同事相處融洽,從此得到朝廷信任。當時的大清王國內憂外患不斷加劇,皇權統治風雨飄搖,31歲的咸豐皇帝于1861年亡于承德避暑山莊,后顧命八大臣被殺,“兩宮太后”掌權,決定為咸豐帝和亡故十余年的孝德顯皇后同辦喪事,合葬于定陵。捷峰公奉命具體操辦喪儀諸事,他謀劃周詳,盡心盡力,辦得莊重穩妥得體,同僚為其請功“喪儀悉經考訂,同事推其精覈録功”(墓志銘),朝廷下旨著以道員,加三品銜賞戴花翎。1866年,他出任安徽風陽知府。當時太平天國雖被撲滅,但兩江安徽遍地滿目瘡痕,百姓十分艱難,“公下車以撫字為主”“眾皆歡躍”,兩江總督曾國藩“尤所深許”(墓志銘)并將他收為門生。1868年調任直隸天津府知府,調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對他信任有加,疑難事情和大要案件常交由他負責辦理,他的才能和政績得到曾公和朝廷充分肯定,認為是“不多得之員”并“奉旨擢大順廣(大沽口順義等區域)兵備道加布政使銜”。1870年“庚午晉廣東按察使,方謀入覲旋改調江西按察使,陛辭后乞假便道歸里省墓……”(墓志銘)。當時曾國藩已復任兩江總督,不知此調整曾公參與意見否?;剜l期間,為西鄉鹿齡寺題寫匾額《丕建宏猷》(今掛鹿齡寺主殿)。光緒七年(1875)升江西布政使。丁丑年(1878)奉旨護理江西巡撫,當年即擢升“江西巡撫兼提督軍務”(墓志銘)。慈禧太后賜書《?!纷纸鹭?,光緒帝賜西洋鼻煙一瓶(李氏家譜)。朝廷追封捷峰公上三代為一品大夫、誥命夫人稱號,工部尚書兼署禮部刑部尚書賀壽慈為捷峰公父母撰文并書丹墓志銘,墓志銘蓋由軍機大臣、協辦大學士李鴻藻書篆(墓志銘五通石碑存于西鄉縣文化館)。捷峰公任內為滕王閣撰書對聯:“文章有神,載地靈天寶以傳,閱世千年,依然見畫棟云飛,珠簾卷雨;湖山無恙,擅吳頭楚尾之勝,憑欄回顧,況更睹金神摩漢,鐵柱凌霄。”此聯推崇王勃《序》文,又對附近勝跡(繩金塔、萬壽宮)贊許,頌《序》夸景,相得益彰,節奏明快,氣勢激蕩,至今還掛于滕王閣中供人欣賞。
李文敏墓志銘拓片 捷峰公在江西任職期間,恪盡職守,以身作則,嚴明紀律,注重對官員和軍隊的管束,“往往有驕悍不靜之氣,公嚴紀律馴桀驁,奉命簡閱各鎮嚴加較試,諸軍皆為肅然”(墓志銘)。他非常重視發展教育。他親自參與整肅南昌三所書院,親自給學生教授經訓,安排選聘良師,還動手編撰《大生要指》《西江文粹》《大學衍義補輯要》三部教材。封建社會尊崇儒學、講究孝廉,納入培養人才、引導風氣的基本范疇,捷峰公當然對此重視,1880年在江西創辦《孝廉堂》(學校)專門培養孝廉學子,《李氏家訓》和《墓志銘》均注明“前此所未有也”,屬于國內首創。當時著名文人、大書法家趙之謙先后在江西鄱陽、奉新任知縣,捷峰公知人善任,將趙調任南昌通志局任總撰,為其深入研習文字書法提供了有利條件,趙之謙終成一代大師。趙之謙專為捷峰公題寫《聞木摒香》匾額、書《漁隱叢話》十二條屏(均下落不明),專書《群書治要引三略》八條屏(后流失到日本)。趙之謙對捷峰公非常敬重,1881年趙在給王懿榮(發現甲骨文的著名學者)的信中寫到:“西鄉(指捷峰公,舊時對上司以籍貫尊稱)長厚,但知師門之宜厚,而不知小人弄權也……西鄉相待極優,長洲(此人末考)亦無惡意,惟此二公不知世間有猶吏,有刁民……”(香港《書譜》雜志總第五十八期第76頁)。 捷峰公始終關懷鄉梓、造福家鄉百姓。1879年捐銀二千兩修建西鄉波羅寺三孔石橋,稱通濟橋,又名萬年橋,橋長八丈四尺、寬一丈、高一丈三尺(2003版《漢中交通史》第133頁),還捐銀修建西鄉城東魯班廟前跨壕石平橋,兩座橋至今尚在使用。他在江西任上還捐銀四千兩資助漢中教育。漢中的《漢南書院》焚于兵災而經費短絀,1880年他捐銀二千兩給《漢南書院》,又捐銀二千兩作為漢中各縣應試學子的補助款(當時一兩銀可買三百斤大米)。另捐銀作為西鄉縣《豐凝書院》經費,又捐銀數千兩購買經史子集教材分送給《漢南書院》和《豐凝書院》各5996冊。他在江西任上得知陜西災情嚴重,即捐銀二千兩賑災(其中用于西鄉一千兩)。 1883年,江西普降大雨,上饒廣昌南昌九江等地洪災突發,田園房屋沖毀無數,無數百姓流離失所,捷峰公速赴災區查看,深感災情至慘,“男女露處,不待奏報而賑”(墓志銘),當時水陸交通全斷,捷峰公果斷下令開倉放糧,要求各級官員籌撥銀兩大力賑災。奏報災情后,復得朝廷救濟,民眾深感其德。事后,有御史以四項罪名上奏要求查處捷峰公,朝廷派員調查后下旨“上諭李文敏精力就衰、受人朦惑著以原品休致……上以公新疆協餉尤為出力,賞以頭品頂戴,特恩給三代正一品封典”(墓志銘)。當年,65歲的李文敏帶著滿身的疲勞和榮光回到了西鄉縣城察院街老家。 捷峰公在江西巡撫任上與周福清(魯迅的祖父)有過交集。周福清(1838-1904),字震生、又字介孚,浙江紹興人,同治十年(1871)進士,后外放江西金溪縣任知縣。周個性很強、言行無忌、憤世嫉俗、話語尖刻(脾氣暴、常罵人,對當時幼小的魯迅三兄弟也罵)。在處理公事中,曾當面頂撞李文敏,李性格寬厚,并未計較,但同僚多人對周頗有意見。時任兩江總督的沈葆楨(林則徐的女婿,治吏辦事嚴格,以能力強、敢直言著稱)得知后,于光緒四年(1878年)就下屬12名不稱職官員上奏朝廷,其中有周福清,沈對其評為“大不敬和辦事顢頇(糊涂的意思)”,朝廷隨后將周免職。周心有不甘,李文敏心存同情。1879年,李文敏書面向吏部推薦,周也自己活動并認捐了一些銀兩,復被任為內閣中書(從七品文員)。1893年周福清母親去世,周返家丁憂。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科考屢次不中,當年又要參加鄉試,周福清欲請主持鄉試的正考官殷如璋(與周為進士同年)對周伯宜額外關照。當周福清派仆人陶阿順面見殷交上書信并送銀票一萬兩時,殷如璋即連人帶信一并交杭州府,后周被關押并判“斬監候”,次年秋審改判為“牢固監禁”(類似無期徒刑)。后因朝廷忙于內憂外患,1902年周關押八年后被釋放,周家因此巨變而衰敗。魯迅在《阿Q正傳》俄文譯本自序中寫:“但到13歲時,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,幾乎什么也沒有了。我寄住了一個親戚家,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”。
江西南昌滕王閣 休致還鄉的捷峰公仍然憂國憂民,屢行善事。光緒乙酉(1885)他捐銀五百兩重建西鄉北山山神廟,親撰《重建山神廟》文,由門生西鄉人朱存誠(1854-1915,曾任關中書院監院、潼關書院訓導、西鄉學堂堂長,為陜南書畫名家)書丹、良工刻碑,至今仍嵌存于廟中正殿側墻上。文中號召民眾不要在山上開墾伐木,保護水土環境,“以告來者并愿吾鄉耕樵于斯者勿剪勿伐,勿食近利而忘遠害”。在他策劃下,時任三品的陜安道張為立了告示碑,明令保護山林水土,禁止墾伐(碑亦存于山神廟中)。立冬之日,我在畫家陳興勇先生引導下專到西鄉北山山神廟瞻觀了兩通石碑,百余年前先賢留下的文字歷歷在目,詞語懇切、濃情悠悠,令人心生感佩。1885年,朝廷詔起李文敏為兩江總督,他以老病辭謝。捷峰公重情重義,他心中牢記少時縣令許漸菴關心培養之恩,他出資為許漸菴刻印遺文,捐銀三千兩為在云南的許墓修墓道、置祭田。他還捐銀修補西鄉縣城河堤,植柳栽茅以固根柢。又捐銀三百兩重修西鄉午子山頂道觀。1886年他捐銀給漢中府參加鄉試、會試的學子用于卷價和路費花銷,為《漢南書院》資助生童經費。捷峰公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和尊敬,地方給朝廷上報了他的善行義舉,經禮部核實,認定李文敏先后捐銀不少于一萬八千兩(我看到李氏家譜和墓志銘均有記載),光緒皇帝批準禮部奏請,恩賜李文敏《友卹風存》匾額以示褒獎(墓志銘記載為《友卹風存》、縣志和李氏家譜記為《古誼可風》),李文敏即立李氏堂號為《賜額堂》。資料記載光緒年間,二品官的年俸155兩、養廉銀為一萬至一萬二千兩(不含灰色隱形收入),李為官30多年,這些銀子是拿得出來的。晚年因病臥床的他,聞知河北、北京一帶遭災,還捐銀一千兩用以賑災。 光緒十六年(1890)李文敏在西鄉家中逝世,享年73歲。后事辦理隆重,社會影響廣大。其得意門生陳毅(城固豐樂橋人,字曉耘、號五豐,著名書法大家,曾任民國總統黎元洪顧問、孫中山廣州大帥府秘書》撰書214字長聯痛悼恩師。1891年,晚清重臣劉秉璋為李文敏篆書墓志銘蓋。劉秉璋(1826-1905年),安徽廬江人,淮軍名將,在中法戰爭中力抗外侮,親自指揮“鎮海之役”,維護了國家尊嚴和主權。任十年四川總督勤政廉潔,“重慶教案”發生后,他維護主權、秉公處置,社會各界稱贊,后來美英施壓,朝廷將其免職歸里,后平反、復官職、予優恤、建祠堂。捷峰公墓志由關中大儒三原賀瑞麟撰文并書丹,賀瑞麟(1824-1893),字角生,號復齋,1870年創建正誼書院,門下學生萬余名,培育出不少大家。1874年陜西學政吳大澂舉薦,朝廷詔賀“國子監學正”銜。于右任稱他“學宗朱子,篤信力行,儼然道貌,為理家之領袖”。賀還是名滿天下的大書法家,楷書嚴謹,行草深厚,書名揚三秦,墨跡遍關中。
西鄉鹿齡寺 李文敏的孫子李白瑜(1907-1986),名乃瓚,又名麟,以字白瑜行世。20歲入上海大學藝術教育系,又到上海美專西洋畫系學習,師從潘天壽、張玉良、方介堪等,曾參加潘漢年、田漢等左翼美術家進步團體。他還是西京金石書畫會創始人之一,1934年在阿房宮拾古瓦一方,他琢為硯臺,后友人劉弱水(四川人,川大教授)轉呈郭沫若,郭老題詩:“完璞未雕時,玉人抱之泣,一旦化神奇,龍蛇破封蜇??v令催毀之,一字一珠粒,媚俗何為者,哲人安所習”(手跡后捐贈西鄉縣文化館),白瑜公還創新核桃刻印,是中省書畫協會會員、陜西省文史館館員。
西鄉河邊的舊廟 我與捷峰公的曾孫李大身(白瑜公之子)相識,大身先生是省書法協會會員、終南印社成員、國家一級書畫師,大身兄介紹了其高祖情況,給我借閱了《李氏家譜》、《墓志銘》拓片等資料。前日,我在著名伊斯蘭名勝西鄉《鹿齡寺》大殿內,看到正中上方懸掛的捷峰公手書的匾額,《丕建宏猷》四個大字渾厚穩重、筆力雄健,真是大家氣象!在西鄉縣文化館秦育春老師幫助下,我觀瞻縣文化館保管的(李家后人捐贈)捷峰公若干遺物,看到了李鴻藻、趙之謙、劉秉璋、賀瑞麟等大家書刻墓志銘、捷峰公水晶對章、程門等晚清景德鎮名家專制的多品瓷器、質量上乘且品相完好的紫檀木太師椅、羅漢床、意大利進口玻璃穿衣鏡等家具、儀仗器物等一大批珍貴文物,使我大開眼界、感觸良多。
李文敏書法作品 當日,陽光普照,惠風徐徐,鹿齡廣場大樹挺立,黃葉飄灑如金,老人帶著小孩閑庭信步。周邊高樓鱗次,寬闊大街上車流如織,一派繁榮祥和景象!我想起杜甫名句: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。 【作者檔案】李振峰:大學文化,漢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退休后在中省市媒體發表文章百余篇(次),其中省級報紙刋發專版3O多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