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如熤出生于湖南省溆浦縣橋江鎮一個耕讀農家,13歲入岳麓書院拜湖湘大儒、山長羅典為師,20歲入京師國子監學習,嚴公飽讀孔孟學說,尤是程朱理學,留心天文、地理、軍事,注重經世致用??v觀嚴公一生,"民為邦本"是他的"初心",也是他處世做官的理念和準則。他從嘉慶五年(1801)任洵陽知縣到道光五年任陜西按察使,陜南為官20多年始終堅持并努力實踐這一宗旨,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。 乾隆六十年(1795),貴州、湖南苗民大規模起義,波及許多地區。嚴公經湖南學政張姚成舉薦入湖南巡撫姜晟幕府,參與平苗事宜。此間受湖廣總督畢沅所托編寫《苗防備覽》一書。嚴公實地踏勘苗地、審閱檔案和川黔志乘等,撰寫了輿圖、險要、塘汛、村寨、風俗、雜記等14門,提出剿撫兼施、多措并舉,減輕民眾負擔、化解疏導矛盾、恢復正常秩序等具體建議。嘉慶五年,他以孝廉方正赴廷議,皇帝兩次垂詢平定白蓮教事宜,嚴公提出鎮壓和招撫結合、安置流民化盜為民種糧交糧、編練民團化民為兵保境作戰等意見,被皇帝定為第一名,將其上疏發至三省督撫參閱。 湖南溆浦嚴如熤老家故居 嚴公先后任洵陽知縣、定遠同知、漢中知府、陜安道、陜西按察使。他深知兵災連年、民生凋敝,他新辦學校、培養人才,興修水利、擴大灌溉,修筑城寨、抵御兵匪。還經常周視村寨訪苦問貧,對莊稼種得好的表揚獎勵,對種得差的就批評指導。他發現山內農戶廣種包谷,但不注意儲存,"剩存不論多少,取以燒酒、喂豬。秋收之時,滿場堆積,至青黃不斷,往往十室九空。天道有豐有欠,決無歲歲豐登之理……倡率各民,積存糧食愈好。即極不濟,亦須余得一年糧食,可免饑餓流離之苦矣"(《預蓋藏以備兇荒示》)。他要求各地普遍建立義(社)倉,以備災荒時周濟應急。他始終堅持勸促農桑。從史料看,漢中地區尤其是平川丘陵很適合種桑養蠶,棉花也是有種植的。嚴公認為除洋縣、寧羌外,其他地方的紡織業還很落后,他讓自己夫人率先紡織示范,培訓婦女紡線織布。嚴公撰發的《勸紡織以興女紅示》"照得衣食為民生之命,男耕婦織,共勤工作,則饑寒無慮",這就是嚴公為官辦事的理想追求。他說"查作布并非難事,婦女用輕巧彈徑,將花自彈,日可彈得四五斤,用腳布紡線兩條,一日夜可紡線一斤幾兩……計由紡而織,勤能婦女四日可成布一匹……村村婦女如此操作,所以不憂饑寒""紳耆詩禮之家,即應訓誡婦女,學習紡織,挽偷惰之俗,成勤儉之風。如有需用彈經、紡車、紗馬、捖床等式,著鄉地向府署請領。特示。"由官府免費提供紡織設備,我閱讀史料之前沒有想到。 嚴公《墓志銘》等資料記載了這樣一件事:嘉慶十八年(1813)漢中遭大災,秋糧嚴重欠收,年初嚴公被派到寧陜督修廳署和新舊城垣,年底返漢,請賑期限已過,嚴公不顧嚴寒路艱,頂風冒雪翻越秦嶺到了西安,次日恰是正月初一,這天上午董教增巡撫接見了嚴公。嚴公把身帶的知府印綬拿出放在桌上,他全身伏地不起,流著眼淚說:"某治郡無狀,致天災,宜劾。且十數萬人待死溝瀆,請賑勿得,亦無面目還郡也。"嚴知府感動了董公,破例積極辦理,最終成功請賑,賑濟糧下發救了漢中大批災民。當時漢中人口不多,平川縣一般只有五六萬人,十數萬災民可謂巨大。 嚴公生性淡泊,不修邊幅,待人隨和,崇尚簡樸,視其衣著如同農夫野老。他為官清廉勤勉,遇到的問題和訴訟都能夠及時地處理,在民眾中有"訟無宿留,言不再炊"的美譽。嚴公逝后,兩江總督陶澍為其撰寫了數千字的墓志銘,其中這樣記述"疏節闊目,與民休息,南山遂大安。……公在南山既久,亭障要隘,村寨徑路曲折,無不口講指畫,而心縈繚之。窮鄉?谷,老兵婦孺,皆識其姓字……益懇飭吏治,勤民事,名滿三省間。公諱如熤,字炳文。生平慕范希文為人,取先憂后樂,自號樂園。性豪邁,去邊幅,泊榮利。晚更沖粹,視之田夫野老也。……訟不再炊,畝有余糧,以拯秦人,于溝于隍……秦人望公,如歲如慈。秦人敬公,如保如師。孝廉方正,其名甚美。如公克稱,一人而已。"陶澍是大清名臣,其父陶必銓和嚴公是岳麓書院情同手足的同學,陶父子與嚴公均有交誼,陶澍說:"澍之先人與公敦古交、知公最詳",陶公寫的《墓志銘》當為真實可信。 文以載道,詩以言志。時光如風如煙,但我們仍可窺見到部分的人文心跡。今天看到嚴公的詩文,明顯感受到它那濃厚的先憂后樂的家國情懷和民生心緣。嚴公《撫綏至娘娘坪壩感懷,時甫旱得雨》"幾人結體有完襟,愁對饑黎哭絕岑。……我與諸公共民命,未必優勤能濟物,敢言撫字劇勞心"?!肚铽@詞》寫:"云黏桂黏一齊黃,田家十人九人忙。……粒粒都比珍珠顆,一穗拋遺怕罪過。……債主踏田收籽粒,量去有淚暗汪汪。不量明歲誰當借,板桶聲停已斷糧。……嗚呼!我亦腆顏綰符為民牧,忍心不舍爾農苦?"《祈晴詞》"長吏實不德,召災生坎坷。一身敢自惜,奈茲民命何。"喜雨為題入詩史不絕書,嚴公也寫有《喜雨詞》"村人齊相慶,今年又有歲。我生無他求,亦思飽粗糲。"《夏耕詞》"新谷五月賣,幾人隔歲糧?……詎知甑中飯,汗血粒粒藏?"《諭農詞》"民生在勤儉,……空腹不能耐,鬻賣及妻兒。先民崇淳樸,儉者福之基。……爾不勤與儉,酸辛更怨誰?" 嚴公注重教化和倡導良善守正之風,從他修編的《漢中府志》亦可看出。志中記歷代秩官3520人,凡愛民清正者皆簡略記明。通常方志只記官不寫民或少寫民,而《嚴志》中寫了許多平民百姓。我從人物、選舉兩部分(義烈部分非嚴所輯,未計),就數出所記有名有姓各廳縣賢良正義、文武人才3851人(其中婦女626人)。嚴公以民為本、心為民謀,十分難得,其德可風! (《漢中知府嚴如熤》之八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