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李振峰/文)二百年前的清嘉道時期,農民失地等問題日趨嚴重,社會矛盾不斷加劇,嘉慶元年(1796)爆發的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農民起義波及陜川鄂等數省十數年,加之湖南,廣東等省瑤、苗起義,河北、河南等地天理教起義等,盛景不再、矛盾激化,百業凋敝、民眾艱難。同時,英國鴉片進入我國,道光四年就輸入中國鴉片一萬兩千六百三十九箱(孫文范著《道光帝》),大量白銀外流。從整體上看,吏治腐敗,財政空虛,社會動蕩,國運衰微,史稱"嘉道中衰"。
漢中地處陜川鄂交界要地,是白蓮教軍活動的重點區域,也是兵災連年、創傷深重之地。在漢中任職多年的嚴如熤出生于普通農家,先后就學于岳麓書院和國子監,學識淵博,注重實效。在漢時"舉工賑修渠堰,完倉稟以足民食;聯營伍治堡寨,團保甲以固民衛;慎訴訟,培學校,禁邪說以正民俗。疏節闊目,與民休息,南山遂大安……而公十年不得調,益懇飭吏治,勤民事,名滿三省間……今上用賢,多不次與廷臣言疆吏才,未嘗不首及公。特以南山鎮靜之功,非公莫屬"(《墓志銘》)。嚴公任職漢中,雖是國運不濟、內外交困、風雨艱難之際,但他用心良苦、盡力而為,在社會管理、維護安定、發展經濟、安撫百姓等方面成效顯著。嘉慶稱他為"天下第一知府",道光每與廷臣談及地方官吏,常常對嚴公肯定和表揚。
漢中老城墻 嘉慶五年,為平定白蓮教起義事宜,皇帝開孝廉方正科,各省推薦出色人士赴京參加廷試,嚴如熤作為湖南代表受皇帝召見垂詢,他從容應言:"軍興數載,師老財匱,以數萬罷敝之眾與猾賊追逐數千里,長林深谷之中,投誠之賊無地安置,則已降復亂;流離之民,生活無資,則良亦從亂;鄉勇戍卒,多游手募充,慮率一旦兵撤餉停,則反思延亂。臣愚以為莫若仿古屯田之法,三省自遭蹂躪,叛亡各產不下億萬畝,舉流民降賊之無歸鄉勇, 戍卒乏無業者,悉編入屯,團練捍衛,計可養勝兵數十萬。餉省而兵增,化盜為民,計無出此"(其《墓志銘》和《清史稿》均載),嘉慶深為所動,嚴公呈上《屯田方略十二條》并表示言猶未盡。
漢中老城墻 次日,皇帝再次專召嚴公,并欽定嚴為廷試第一名,把《十二條》發給陜川鄂三省督撫參閱。嚴公主張剿撫并施,恩威兼用,化解矛盾,打擊少數,妥善安置流民降卒,就地屯田,化盜為民。后,嚴公在洵陽縣、定遠廳、漢中府任主官時,"公以兵燹后民困兵驕,散勇逸匪,群不逞之徒,心面未革,養教之法宜先……散軍功王姓匪徒數百于寧羌,擒園頓教首陳恒義等于城固。皆推誠心,置人腹,治渠魁,寬協從,人心悅服, 令行禁止"(《墓志銘》),嚴公緩和化解矛盾,對起義農民開導勸撫、妥善安置的做法得到了朝廷肯定和百姓擁戴。
從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歷史來看,凡大災、戰亂等社會動蕩困苦之時,定有大批民眾流離失所。明清時期戶籍、保甲制度比較嚴格,流民問題史不絕書,時常引發亂端。30年前,我因管理戶籍工作故,對漢中明清人口情況做過一些探究,深以為嚴公分析符合實際。漢中地處陜川隴交界處要沖,明末至民國,飽受兵災戰亂,嘉道之際,漢中地域面積較今為大,而本地戶籍人口不多,平川各縣人口都不到六萬。但流入府境的外省人較多,由于不能入當地戶籍,不僅流民生活困難,而且還引發許多社會問題。嚴公認為當時"南、褒、城、洋、沔平壩之中,老民尚多,南北兩山及西、鳳、寧、略、留、定之屬,則老民十之二三,湖廣客籍約有五分,安徽、河南、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""老林未辟之先,狐貍所居,豺狼所嗥……流民之入山者,九十月間,扶老攜幼,千百為群,到處絡繹不絕。五方雜處,無族姓之聯綴,無禮數之防維……遞送回原籍并無親族收留,仍四竄逃逸,無事則為閑打浪游蕩……"(《三省山內風土雜識》)。
嚴公提出應效仿明代原杰之法,對流民擇情安置,準入戶籍,劃給土地或山林允其種植,編入保甲、團練等。城固縣北部及三合鎮龍王廟村、漢臺區武鄉等地,就有許多居民先祖都是明清時從湖北麻城等地遷入,當時不能入籍,地方常以罰款處理,群體事件時有發生,明成化時原杰(山西陽城人)以都御史撫治楚秦豫等地,治所在鄖陽,"安置流民,不止億萬。優詔獎之,升大司馬。卒于南陽,士民聞訃,浩泣累日,建祠, 春秋歲祀"(《漢中府志·拾遺》),城固、漢臺等幾縣流民均入籍、劃地等。城固士民感念原杰優撫之恩情,改李家村為原公村以紀念原杰,這便是原公鎮名之來由。嚴公認為"山內防維之法,以安輯流民為第一要為",確是英明卓識。
嚴公當年固潯陽、建定遠、主漢中,重要任務就是抵御白蓮教軍。他先后修建堅固的縣廳府城垣、重點鄉鎮寨墻,教軍始終未能攻破;教軍攻來,他普遍推行堅壁清野和鄉村聯防,如攻勢兇猛,則指揮民眾避其鋒芒,"俟其無所掠必去。去則出奇抄其尾,視其夕頓處多方擾之,疲其力使不得休息"(《墓志銘》)。嚴公在洵陽名將聲威傳遍三??;在定遠擒教軍首領陳必元、馮世舟等;知漢中府時,抵御平息多起兵匪襲擾,妥處寧羌州流民動亂,在城固俘獲教軍頭目陳恒心,等等。
嚴公為加強社會管控,他奏請朝廷設立了佛坪廳、磚坪廳(今嵐皋縣),在洋縣、鎮巴、寧強等地增加駐軍。他安置流民,編入保甲,組建民團,農忙則農,農閑訓練,有戰則打仗,寓兵于民,平添十數萬生力軍。嚴公重視引導社會風氣,從源頭上抓好教化,他認為"山內地雖荒涼,賭局絕大,場集中多有賭局,往往數十兩百兩為注。無錢以償,流而為盜。嚴明導令,能禁賭博,即為清盜之源。……閑游城市者,統稱'閑打浪',不事生業,總非良善,能令地無游民,則盜賊自弭。……民苦莫訴,幾何不胥民而盜也。地方官嚴勤期限,相地遠近,計日審結,案無留牘,獄無系民,民保而盜自弭矣"(《漢中府志》)。
嚴公施行的各項措施,均收到良好成效,體現了他"民為邦本"理念和王佐大才。他在陜南為官二十多年,辛勤盡職、清廉愛民,堪稱治世能臣,功德垂于青史,晴云秋月作證,秦巴漢水銘記! (《漢中知府嚴如熤》之九) 【作者檔案】李振峰:大學文化,漢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退休后撰寫文章80多篇,在中省市媒體發表90多篇(次),其中省級報紙刋發專版20多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