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李振峰)嚴如熤是定遠廳(今鎮巴縣)第二任同知,雖時僅年余,但開創奠基之功永垂青史。
巴山腹地的鎮巴,萬嶺聳立,千河滋潤,公元95年建功西域的班超封定遠候在此食邑千戶,這個地方從此有了響亮名號——定遠。此地原隸城固縣管轄,三國蜀漢章武元年(221),析南部(大致為今西鄉、鎮巴兩縣地域)而設南鄉縣,隸屬漢中郡,魏延時任太守,南鄉因處漢中之南而得名,縣城設在歸仁山(今鎮巴縣漁渡鎮)。晉武帝太康二年(281)改名為西鄉縣(晉都在洛陽),“縣治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”(《西鄉縣志》),原縣域未變。唐時曾有二百年析出設洋源縣(因洋水即今涇洋河得名),后復歸西鄉縣。
鎮巴縣城遠朓 千山萬嶺卻連通陜川,著名的荔枝道貫穿南北。明清之際因是秦蜀要沖、川陜門戶,山大林深、交通不便,兵災匪患、民眾甚苦,官軍與張獻忠、吳三桂、白蓮教等激戰無數。朝廷一直在鎮巴境內常設定遠營、守備、游擊、千總等,駐軍時有千名。嘉慶七年(1802)率兵入境鎮壓白蓮教的清經略大臣額勒登保(清代名將、任過駐藏大臣)“奏設廳治”,朝廷下令從西鄉析出西南二十四地設定遠廳,屬漢中府規格低于府高于縣,同治為正五品。清設廳有三個類型,即邊疆類、經濟類、戰略要地類,定遠廳屬第三類。定遠廳至1913年民國改縣,共112年55任51人,有4人各兩任。
鎮巴縣興隆鎮茶山 班逢揚(山西崞縣人)是定遠廳首任同知,嘉慶五年任南鄭知縣,善政愛民,創修東關堡城、班公堰,八年(1803)初以卓異擢升定遠同知,到任未一月病亡。隨即,時為洵陽知縣的嚴如熤升任定遠同知?!陡尽?、《廳志》皆載:九年,西鄉知縣狄燧(江蘇溧陽人,后遷榆林知府)升任定遠同知?!稄d志》為光緒五年(1879)定遠第四十四任同知余修鳳編寫,志中記:“八年,薦升新職時,廳治初設,諸事闕如,如熤度基建署,筑城樹桑,督民墾荒,教以耕織。嘗值歲旱,遇禱則應,乃起甘雨亭于署后,如東坡故事。旋以內憂去。”
第一個紅色組織 嚴如熤雖在廳治時間短,但其業績卻令人感佩。 建署筑城,保境安民。嚴如熤赴任途中,專門拜見經略大臣額勒登保,額侯曰:“定遠新造,固圍保民,城垣為亟圖”。嚴到任后,立即組織人力突擊,把剛剛開工的廳署衙門修建完工,官署人員即棲身理事。筑城,歷史上向為大事。定遠城由來以久,軍民聚居,是巴山重鎮,原有官辦民助的土城墻三百丈,嚴勘察后決定用山石加固并再擴建新城墻一百六十丈。新城墻根厚4米、高5米,擴建城墻“費金五千有奇”他“不敢縻帑,亦不忍為民累”“八年,同知嚴如熤奉母李太恭人至廳,太恭人飭如熤捐修石城”(《府志》)。嚴母李氏深明大義,囑嚴“解橐以應”(《樂園文鈔》)捐出銀錢來修建城墻一百六十丈。他殫精竭慮,“沖冒雨雪,朝夕工所”(《府志》),辛勞半年,城墻竣工。
一百多年中,城墻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,還在防洪中擋住了大水。嚴如熤認為定遠地處要沖、川陜門戶,“定遠固,則全省可安”(《山內民風雜識》)。嚴還安排“漁渡壩、黎壩二巡檢治堡一并捐修完竣”(《廳志》),與廳城互為犄角。他在全廳多地修墻筑堡布兵扼守。他沿用洵陽做法,在瓦石坪、觀音堂、簡池壩、九陣壩等增派兵力,下派官員分赴各鄉安置流民、督辦團練、訓練鄉勇,普遍設卡結壘,織密防范網絡,既各自為戰,又呼應協同。在全廳加強保甲制度,戰時實行堅壁清野等。上述做法收到成效,曾多次挫敗了白蓮教軍的侵擾,“先后擒陳心元及戕害朱副將之賊馮世周等”(《樂園文鈔》),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穩定。
鎮巴縣白天河景區天池 勸農促桑,教化風氣。嚴如熤經常周視農村訪貧問苦,勸促農業發展。他生長于湖湘之地的溆浦縣,縣因溆水得名,兩千多年前,屈原貶居此地九年,寫下了《離騷》、《橘頌》、《涉江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名篇,當地的教育文化和農商諸業開化較早。他認為定遠要務是建署筑城、維護安全為重,“至于均徭役,嚴保甲,勸農桑,興學校一應章程,作事謀始,唯有竭盡心力”(《樂園文鈔》),他確實做到了“竭盡心力”。他在社會調查中寫作了大量詩文,表達了同情百姓、勸導農事的情懷,如“作苦田家事……誰知甑中飯,汗血粒粒藏”(《夏耘詞》),“我亦腆顏綰符為民牧,忍心不念爾農苦”(《秋獲詞》)。從方志資料看,有清一代在漢中任職官員中,嚴如熤所寫的涉農詩文是最多的。他在保障安全前提下“筑城樹桑,督民墾荒,教以耕織”(《廳志》),他深入體察民情,宣教興勸農事,“初八、九日,由廳屬南路小祥(洋)壩、漁渡壩、鹽場,傳集紳耆,約定于有人煙場集之處,親為宣講,小民環聽,頗似有所感動”(《樂園文鈔》)。他建學校、撫民眾,“置社倉三所”(《清代七百名人傳·嚴如熤》),以備災年賑濟災民。
云中采茶 親歷親為,能臣干才。嚴如熤學識豐厚,眼界寬遠,善于謀劃,且身先士卒,為人師表。他常常翻山越嶺,不辭勞苦,一線調研視察,掌握社情民風,解決突出問題,深得官民好評。他“帶領兵勇,親赴西南臨川邊境巡查團練……將廳境川省通江、南江、巴州太平毗連各地周歷過半”,看到巡檢衙署“不蔽風雨”“生活苦寒名雖為官,實與難民無異”他認為必須改善,“若不通盤籌算,安置妥地,萬一患生意外,邊末窮員,詎有賠修之力”(《樂園文鈔》)。他非常注意調查研究,可能在洵陽、定遠任職期間就積累資料和考慮,嘉慶九年母親病逝他扶柩歸里,十年,他在為母丁憂期間,寫成了《三省山內風土雜識》(共十門十四卷)這部三省交界山川民情的巨著。由于歷史資料珍貴、實用價值很大,后世多次印刷。
鎮巴縣苗鄉風雨橋 二百年前,嚴如熤以他出色的業績和豐厚的學識,受到嘉、道兩任皇帝的多次接見和表揚,當然,也受到了為官之地百姓由衷的擁戴。二百年后,我們仍能看到他的文人氣節、名士風范、民生情懷和為官操守,嚴公如熤,洋水巴山! (《漢中知府嚴如熤》之三) 【作者檔案】李振峰:大學文化,漢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漢臺區作協顧問。近年在中省市媒體發表100多篇(次),其中省級報紙刋發專版20多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