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李振峰/文)清嘉慶十三年(1808)嚴如熤到漢中任知府長達13年,嘉慶、道光兩任皇帝5次接見并表彰,嘉慶稱贊他是"天下第一知府",道光與人談起吏治,常稱他是能臣廉吏。
乾隆后期社會逐步衰落,史稱"嘉道中衰"。首先是吏治敗壞,幾乎無官不貪污、無吏不行賄。廉與不廉之區別,"廉者有所擇而受之,不廉者百方羅織"(《皇朝經世文編》卷16)。嘉慶皇帝說:"大不法小不廉,吏治不清,民生何賴"。清正愛民有才之士,可謂鳳毛麟角。其次,八旗風氣墮落,軍務嚴重廢弛。嘉慶說:"近年以來,不肖子弟越禮逾閑……所為之事,竟同市井無賴"。嘉慶閱兵所見:"射箭,箭虛發;馳馬,人墮地"(《嘉慶朝東華錄》)。
嚴如熤隨八旗軍征戰目睹說:"各省提鎮大營之兵,……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里,汗淫淫下,喘息不寧,又且飲醇啖肥,習以為常,山內包米雜糧,食不下咽,先自饑疲,與猾賊追逐百數十里,鮮不病乏者"(《三省山內邊防論》)。再次,國庫空虛,經濟困難?;蕦m奢侈之風蔓彌,官場尤為盛烈?!兜老袒潞R婁洝份d:一個河督辦宴會要吃三天,一盤駝峰菜,要殺三、四峰駱駝。一陜西糧道辦席,必有燕窩燒烤和魚翅海參。這時期,英帝國鴉片每年輸入我國一萬余箱,大量白銀外流。另外,圈占土地十分嚴重,廣大農民失去土地,或當佃戶奴隸,或流離失所乞討維生,嘉慶時北京城乞丐流民達十多萬人。還有,農民起義風起云涌,整個社會劇烈動蕩。嘉慶元年(1796)爆發白蓮教大起義,波及多個省份,尤以陜川鄂三邊為甚,前后十年,清廷調集16省兵力,陣亡參將至一品大員400多人。清政府耗銀2億兩,相當于當時全國5年財政收入。兵災連年,民不聊生,社會動蕩、盛世不再,國運頹衰,江河日下。
溆浦嚴如熤故居 嚴如熤(1759——1826)字炳文,號樂園,湖南溆浦縣人,生長于山清水秀魚米之鄉一個儒而不仕的普通農家,浸潤于屈原文辭氣節的風尚之中(兩千多年前,屈原貶此九年,寫下了《離騷》、《橘頌》、《涉江》、《九歌》等名篇)。嚴公"少黨葛負大志"(《湖南通志》),13歲入岳麓書院給山長羅典當學生,成績為全院第一。20歲保送進京入國子監學習。他學習認真,留心軍事、地理、注重實用。湖南學政張堯成稱他"經世之才,足當大任"。嚴曾入湖南巡撫姜晟幕府,參與平定苗民起義。還受湖北巡撫畢沅所托,實地勘查編著《苗防備覽》一書,為平苗做出很大貢獻。后又受兩廣總督那彥成之請籌劃海防事務,原沒見過大海的他刻苦學習,殫精竭慮,很快熟悉了海疆情況,編著了《洋防輯要》,比魏源《海國圖志》早38年,全面反映中國海疆并提出主張。書中的海圖及文字關于釣魚島的記載,至今仍是釣魚島屬于中國的有力證據。
《苗防輯要》 嘉慶五年(1800)他以孝廉方正科到京廷試,嘉慶皇帝垂詢平定白蓮教事宜,嚴提出建議并呈上《屯田方略十二條》,嘉慶非常滿意,第二天再召他交談,欽定為全國廷試第一名,把"十二條"批發川鄂陜三省督撫參閱。嘉慶六年(1801)嚴任洵陽(今旬陽)知縣,洵陽為三省邊地要沖、白蓮教軍往來川楚必經之地。嚴公安置流民、修筑堅堡、屯積糧草、編練民團,與湖北鄖西縣聯訓"三天門十三卡"鄉勇、實行軍事聯防,屢屢作戰獲勝。嘉慶八年(1803)擢升定遠(今鎮巴)廳同治,一年后母親去世,上司欲呈報朝廷"奪情"留任,嚴以情不可奪、名節當全以謝,扶柩回故里丁憂。嚴公定遠時雖年余,但續建廳署、捐款擴建城墻、督辦團練、設卡結壘、嚴密保甲、堅壁清野、勸農促桑、興辦學校,等等,有開創奠基之大功。
漢中老城墻 嚴素以"民為邦本"為宗旨,到漢年近五旬,他樸素淡泊,不修邊幅,待人隨和,路人常以為是田夫野老。他在漢中經常周視村寨訪貧問苦、勸耕促桑,他夫人還親手教引民眾紡織。他非常重視賑濟災民,解民于水深火熱。嚴公筑固城墻、"聯營伍治堡寨、團保甲以固民衛……南山遂大安"(《墓志銘》)。他認為水利"實為漢南大政"(《漢中府志》),主持擴修了山河、五門、楊填三處大堰渠,還勘察安排修復了班公堰、王道池等百余堰渠(《漢中府志》載138條)。嚴公積極興辦學校、捐款修繕擴建漢南書院、親給學生講授。他創辦社倉,以備災荒。他傾聽民眾呼聲,及時處理百姓問題,人稱"嚴不再飲"。他親請漢中大儒鄭炳然、楊生筠、盧南石等,編修了《漢中府志》150萬字,被林則徐等評為當時全國名志之首。"及董公(董巡撫)去,而公十年不得調,益懇飭吏治,勤民事,名滿三省間"(《墓志銘》),1821年升陜安道(管漢中、安康兩府,仍駐漢中),奏請設佛坪廳、磚坪(今嵐皋縣)廳,為周至、洋縣增加駐軍;視察"泮、涇、灞、浐、渭、汭諸川、鄭、白、龍首諸廢渠,疏鑿蓄洩規畫具備。而社倉、義學諸法亦依次推行焉。乙酉(1825)十一月詔授貴州按察使未行;丙戌正月仍留陜西按察使。入覲三承召見,奏對悉稱旨"(《墓志銘》)。
道光六年(1826)三月初二嚴公病逝西安,享年68歲,朝廷贈布政使。"秦民巷哭,如失慈父母。愿比朱邑桐鄉,請其柩入南山、弗得,則吁請祀名宦。而湖南之人亦肯公事狀請入鄉賢祠,為桑梓矜式"(《墓志銘》),嚴公歸葬故里。時任兩江總督陶澍(陶為湖南安化人,其父與嚴公是岳麓書院同學)撰寫4千字墓志銘,贊"桓桓嚴公,區馬南來,亦文亦武,蒞此漢臺。自公之來,再造鶉首。淡不再炊,畝有余糧,以拯秦人,于溝于湟。
五門堰 秦人望公,如歲如慈。秦人敬公,如保如師。孝廉方正,其名甚美。如公克稱,一人而已"。西安、漢中、定遠等地入祠享祀。后《清史稿》《清朝五百名人傳》《湖南通志》等為其寫傳留名。
【作者檔案】李振峰:大學文化,漢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,退休后撰寫文章70多篇,在中省市媒體發表80多篇(次),其中省級報紙刊發專版20多次。 |